close

*下次應該會是三弦?XD


【材質】
二胡的材質常見的大概有紅木﹐烏木和紫壇木﹐其中以紅木最為常見﹐大多數的上海琴和蘇州琴都是紅木製成﹐烏木則大多用在北京製的二胡﹐紫壇二胡就比較少見﹐原因是紫壇木太過昂貴﹐稀少﹐因為紫壇樹成長的速度太慢﹐據說十年只能長成直徑十到二十公分的細細一棵樹﹐但也因為長得慢﹐所以木頭特別硬﹐特別紮實﹐製成二胡以後音色特別穩重﹐渾厚﹐二胡最好的材料﹐絕對是紫壇無疑

【琴筒】
現代二胡琴筒用紅木,紫檀,烏木,花梨木製作,呈六方形,長13厘米,前口對邊長.8厘米。有些地區則制成圓形或八方形筒,筒腰略細,前口蒙蟒皮,後口置木或骨制、雕有鏤空紋飾之音窗,琴筒越大,發出的聲音就越雄厚、低沉;反之,琴筒越小,發出的聲音就越尖細、響亮。
70年代,琴筒形狀開始向多樣化發展,於是乎,圓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邊筒、直邊蛋形筒、橢圓筒、啞鈴筒等

【琴皮】
除了板胡以外﹐胡琴的琴皮都是以蛇皮製成﹐而蛇皮胡琴除了京胡是以青蛇皮蒙成以外其他胡琴的琴皮都是以蟒蛇皮蒙成﹐胡琴的共鳴﹐全靠這張蛇皮﹐胡琴上最重要也最難伺候的也就是這張蛇皮﹐剛蒙的蛇皮繃的比較緊﹐所以新的琴音色也比較噪﹐很容易出現雜音﹐高把位的狼音也不容易解決﹐新的二胡大概要拉上三五個月左右琴皮才會慢慢習慣二胡的震動﹐音色也才會漸漸拉開來。
琴皮如果保養得好﹐一張琴皮可以用上幾十年沒有問題﹐如果你買的是把好琴﹐即使琴皮年紀大了﹐琴皮搨了以後﹐還是可以送回製琴師傅手上重新蒙一張新的皮﹐不過琴皮重新蒙過以後﹐琴會回到像剛買的新琴一樣幼稚的音色﹐必須再重新拉開過。
胡琴最大的特色之一是琴皮會隨著溫度和溼度擴張和收縮﹐同一把琴在天氣冷的時候和天氣熱的時候拉﹐就會出現不一樣的音色﹐下雨天和晴天音色也不一樣。天氣冷或乾燥的時候﹐琴皮繃的比要緊﹐聲音比較噪﹐也比較尖﹐天氣熱或潮溼的時候聲音就比較柔和。

【琴軸】
雙名軫子。琴軸有全木軸,渦輪式機械軸,和螺桿式機械軸三種,一般業余學琴多用機械軸,它的優點是調弦方便,不易跑弦,但在選購時要檢查製作是否精密,使用中要適當點一點兒縫紉機油,避免受潮銹蝕溢扣跑弦等問題。
木軸多用黃楊木或黃檀木製作,起系弦和調整琴弦張力的作用。兩個軸類似圓錐形的木頭,在它們的上面都刻有一個個的棱,這些棱是為了在對弦時增大手與軸之間的摩擦,以防止打滑。在過去,軸是直接穿過琴桿上的孔來對弦的,這樣對弦擰起來十分困難。後來,在軸與琴桿間的孔中加了個金屬螺紋,這樣擰起來就又方便、又省事了。
挑琴最好挑琴軸和琴桿琴筒木質一致的,這樣音色才能達到盡可能的完美。

【千金】
在二胡的弦與琴桿之間之所以要有一個"千金",就是將一根絲線把弦和琴桿綁在一起來確定音域。
"千金"的固定也很有學問,這要根據個人胳膊的長短來確定它的位置。普遍的確定方法是以琴筒為起點,
向上量出半個胳膊的長度即是"千金"的位置。這半個胳膊嘛,有人說到小指根,有人說到中指根,看你方便了。"千金"對於影響二胡的音域是十分重要的:"千金"定得越高,音域就越寬;定得越低,音域就越窄。而且在不調弦的情況下,"千金"越往上,聲音就越低;"千金"越往下,聲音就越高。
千金分活動千金(絲線繞成)和固定千金(用骨頭、硬木、有機玻璃等制成)兩種。如今為了方便,許多"千金"都已從絲線改良為一個可以上下自由移動的銅套,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挪動和綁"千金"時帶來的種種麻煩。活動千金容易松動走音,在合奏、伴奏中,音高需要高度穩定,所以千金最好設法固定。

【琴拖】
琴托是墊在琴筒下面的木托,由較重的硬木製作,二胡有了琴托以後,使琴身在腿上更為穩定,大大方便了下把位技巧的發揮並增加了音量。琴托固定在琴筒底部,主要起增加重量和演奏時穩定琴身的作用。
1953年前後,蔣風之大師為了加重琴筒重量和令琴筒離開腿部使聲音不受影響,設計出一種托板固定在琴筒下面,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固定托板,後被普遍推廣,後為瞭解決放置二胡角度等問題,又研究出活動托板,它與固定托板用尼龍搭扣相連接,角度可根據演奏者的習慣隨意調整。

【墊片】
每一把二胡在弓子會摩擦到的琴筒上方﹐都有一片白色的墊片﹐這個墊片是為了防止弓子摩擦到琴皮而造的﹐北京琴和蘇州琴的墊片都成扁平狀﹐材質也比較硬﹐而上海琴的墊片則稍微往上拱成弧形﹐北京琴和蘇州琴的墊片不需要擔心用久了會磨損﹐如果你拉的是北京琴或蘇州琴﹐可以放心得跳過這一節不看﹐但是如果你和不敗一樣喜歡拉上海琴﹐那你就非得好好研究研究這個墊片了﹐因為上海琴的墊片是程弧形的﹐質料又比較軟﹐拉久了﹐墊片便會慢慢被擦出一到凹痕﹐而墊片磨光了以後﹐就會摩擦到下面的琴皮﹐再繼續磨的話﹐那當然琴就壞了﹐這是上海琴唯一的缺點。為了防止墊片磨損﹐大部分的人會在墊片上面貼一層膠布﹐但貼上膠布以後﹐弓子摩擦到的便是這片膠布﹐拉琴的時候弓子和琴的摩擦力大小﹐便完全取決於這片膠布的質料﹐如果你用的是像撒隆巴斯這樣表面光滑的質料﹐弓子和琴的摩擦力會變得很小﹐弓子便會特別輕﹐長弓就不容易運得漂亮﹐而如果你用的是像虎骨膏這樣表面粗糙的質料﹐弓子就會很重﹐拉起快弓來拖泥帶水。
經果許多二胡大師的研究再研究﹐改進再改進﹐目前能找得到摩擦力最適當的膠布是大陸製的藥用橡皮膏﹐這橡皮膏的摩擦力﹐正好可以讓你拉出漂亮又圓潤的長音﹐也可以讓你拉出飛快又清楚的快弓﹐因為橡皮膏﹐上海琴的缺點反成了優點﹐只有上海琴的弧形墊片﹐才能讓弓擦到琴上永遠只有一個點﹐也才能利用橡皮膏來控制音色﹐其他的琴就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琴弦】
弦用絲弦、鋼絲弦或尼龍纏鋼絲弦。現在普遍採用金屬弦。金屬弦有銀、鎳、鋁、合金等種類,每根金屬弦可用三個月至半年左右,時間過長,弦就發生變化,容易出雜音和發生內外弦五度不準的現象。

【琴馬】
琴馬是將琴弦的聲音傳導到琴筒的關鍵部件,它對發音的好壞、音量的大小起著重要作用。製作琴馬的材料很多,幾十年來,人們對琴馬的製作進行了多種試驗,均各有利弊,現在大都使用楓木和松節製作的琴馬,底部有圓形的或橢圓形的,高度為1厘米,底部寬度為1.5厘米,上部橫寬為1厘米。這兩種琴馬普遍認為發音柔和、音質純正。當然,二胡發音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琴馬,它與琴筒的木質好壞、皮膜的薄厚、松緊、天氣的陰晴、空氣的潮濕、干燥、冷暖均有直接關係。

因此,琴馬盡可多備幾種(木質、竹質、骨質、塑料等到以便在不同氣候情況下進行調整,至於在何種情況下用何種琴馬,需要自己去體驗。琴馬與發音也有重要關係。二胡上的琴馬,以松節制的為最好,其優點是音質比較純凈而明亮;竹制的琴馬雖然音量大,但容易發噪音;其它如黃楊林、塑料、軟木、鉛筆等都可制琴馬,但一般都沒有松節馬好。松節馬是是用松樹的節疤制成。松樹又分紅松、白松、油松,而以油松的松節為最好。選用什麼馬子或什麼形狀的馬子,可根據琴皮的新、舊、松、緊程度而定。如新皮子可以用發音柔和的馬子,用與琴皮接角面大一些的馬子。皮子松而舊,可以用黃楊木馬子,它比用松節馬要響亮一些

【音濾】
音律的學問,其實說來也不大,音濾不過是用來墊在琴馬下的小小一塊布片,利用二胡弦的共鳴及對蛇皮的壓力來控制二胡的音色,這個布片不但可以濾掉狼音,還能讓音色更柔美。音濾布片的厚度、大小、質料、位置、甚至是折的方法,都會對二胡的音色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變數太多,不敗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辦法歸納出一個可用的公式來令琴達到最好的音色。
目前最為普遍的音濾用法,是將練習毛筆的時候墊在下面的那種布片,裁成大約7cm×3cm見方,折成三折後,裏面再包一片小小的擦眼鏡用的絨布片,不敗用這樣的音濾已經有好久了,雖然不敗爺爺年紀老邁,已經有點耳不聰目不明了,但對這樣音濾的效果,到現在為止還算滿意。

【弓子】
在唐代詩人"皎然"的詩中曾經記載﹐中國的擦弦樂器在唐朝的時候﹐原本是以竹片拉奏﹐在宋朝"沈括"的詩裏也有記載﹐宋朝的二胡已經有了以馬尾製成的簡單弓子出現﹐這樣的弓子﹐一直沿用了好幾個世紀﹐到了民國初年﹐隨著劉天華引進了小提琴的技巧到胡琴上之後﹐弓子的製造技術也引進了小提琴的技術有了重大的改革。
弓子的改革﹐主要是弓子的彎曲方向和調整弓毛鬆緊度的裝置﹐傳統的弓子﹐長得像射箭用的弓子一樣﹐桿子向外彎曲﹐桿子的兩端各有一個洞﹐馬尾穿過這兩個洞﹐然後打個結卡住﹐這樣的弓子彈性不好﹐表現力非常有限﹐跳弓﹑拋弓之類的技巧在傳統的弓子上都是做不到的﹐新式的弓子桿子向內彎曲﹐彈性好得多﹐尾端也像小提琴一樣有個螺絲可以調整弓毛的鬆緊度﹐許多弓子上面的技巧都是在弓子改良了以後才被發明出來的。
前面在"製琴重鎮"一篇裡提過﹐二胡的製琴廠﹐大概分布在北京﹑上海和蘇州三地﹐三個地方的琴各有各的風味﹐而三個地方的弓子﹐也各有各的特色。上海﹑北京﹑蘇州的琴﹑原本都搭有自己風格的弓子﹐但其中蘇州的弓子已經漸漸沒落﹐蘇州琴和上海琴的風格也相差不遠﹐所以現在很多蘇州琴上裝的﹐其實是上海弓。目前可以見到的弓子﹐大概只剩下上海和北京兩派﹐以下就讓不敗為閣下分析分析這兩種弓子的不同。
˙北京弓
北京的弓子是最科學﹐也是最接近小提琴弓的二胡弓子﹐北京弓子的特色是弓毛的右端不是連在琴桿上而是掛在琴桿延伸出來的鉤鉤上﹐這樣的設計換弓子的時候特別方便﹐只要把"掛"上去的弓毛拿下來就可以﹐不必拆弦或拆螺絲。弓毛的前端有一個小鐵片把弓毛固定成扁平的一字形﹐這樣一來﹐弓子不論在弓尖﹑中弓或弓根﹐擦在弦上的弓毛數量都一樣﹐音量也大﹐像極了小提琴弓。但設計這弓子的人忘了一點﹐小提琴的弓和琴是分開的﹐當演奏者想要放小音量的時候﹐可以把弓稍微頃斜﹐只用部份的弓毛觸弦﹐而二胡的弓子是夾在兩條弦中間的﹐沒有辦法把弓子側過來﹐如此一來﹐演奏者只能以弓毛壓在弦上的力量大小來控制音量﹐而不能以弓毛擦在弦上的數量來控制音量。通常慣用北弓子的演奏家拉琴的時候不把弓桿靠在琴上﹐所以弓子上的竹節並不會影響演奏﹐弓子的彈性也大致比上海的弓子要軟一些。
˙上海弓
上海弓是不敗最喜歡的弓子﹐上海弓的弓毛是連在弓桿上的﹐換弓子的時候必須把整個弓子拆開﹐稍微有點麻煩。上海弓子的弓毛不像北京弓被固定成一字形﹐而是圓圓的o字形﹐輕點拉擦在弦上的弓毛數就少一點﹐重點拉便多一點﹐這樣的弓子很容易做鬆弛的長音。
上海弓另一個特色是﹐弓毛在手腕握住的部位不是用塑膠套套住﹐而是以魚網線編成一個保護套把弓毛牢牢套住﹐所以上海弓又稱"魚網弓"﹐因為這個套子的韌性很強﹐所以不論怎麼用力拉外弦﹐弓根處的弓毛和弓桿的距離都不會太大﹐內弦和外弦的手型不必做太大的改變﹐換弦自然也就容易多了。上海弓子的唯一缺點是魚網護套的上下兩端有點尖銳﹐剛練手型還不是很正確的時候﹐虎口難免會痛﹐不過練一陣子抓到要訣之後﹐就不會再痛了。


來源:http://www.erhu.org/big5/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梓琿/紺/艦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